登陆注册
2370

审视《泰坦尼克号》背后的细节和特效技术,用细节突出主题

娱乐天地2023-05-07 21:33:560

电影《泰坦尼克号》根据史上最惨烈的沉船事故改编而成。

在卡梅隆的版本之前,已经有一系列以此为素材的影片出现,但都侧重于沉船事件的史实探秘,效果并不理想。卡梅隆阿史上的一座高峰。

审视《泰坦尼克号》背后的细节和特效技术,用细节突出主题。

导演卡梅隆明白,仅靠技术上的挑战不足以震撼人心,他意识到这艘沉船是1500个遇难者的坟墓,这个载人史册的悲剧故事值得被铭记。于是在构思中将生命最后几个小时乘客们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突出放大。

作为一个潜水爱好者,詹姆斯·卡梅隆在80年代便对泰坦尼克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率领自己的特效团队“光风暴”乘坐俄罗斯考察船和平号进行深海实拍。

经历了潜水调查和技术上的挑战后,他说服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派拉蒙斥巨资将其搬上银幕。水下拍摄残骸的素材融入了故事构思,形成了运用时空交错,将现在和过去、历史与现实不断切换的叙事形式。

片中几场时空切换转场看似使用了常规的叠化、匹配剪辑和一镜到底,实际上卡梅隆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技术处理。

随着老年罗丝的回忆,镜头从水下残骸过渡到起航当日的泰坦尼克号,以及杰克和罗丝在船头拥吻后又回到现在的两场戏,在叠化的基础上对镜头中的人物、微缩模型进行了精准的动作捕捉,令每一帧画面中当年的泰坦尼克号都要与海底的残骸完美重合在一起。

随着老年罗丝的讲述,镜头缓慢右摇,人物从前景处出画,后景处浮现冷色调的船头残骸,船上的锈迹渐渐隐没,画面转换为正待启航的泰坦尼克号。

杰克和罗丝在船头拥吻时正好相反,爱情正浓时绚烂的夕阳余晖渐变为冷色调,船头渐变为沉船残骸,船头的这对恋人也渐渐消失,随后镜头拉回,回到沉船的显示器上。

另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时空转换发生在杰克为罗丝画像时,镜头慢慢推为罗丝双眼的特写,几秒钟的凝滞后,变化开始了,皱纹慢慢出现在眼周,面庞也慢慢衰老,随后镜头拉远,我们看到的是85岁的罗丝。

摄制组对两位演员分别进行定位拍摄,为了缩减两人面部上的差异,主要对温斯莱特的眼睛进行定位捕捉,再合成到老年罗丝的面孔中,完美地呈现岁月流逝的痕迹,产生了普通的叠化和匹配剪辑难以达成的效果。

故事结束时,老年罗丝回顾了自己丰富的一生,在死亡的终点时光回转,镜头从水下阴暗的船体残骸中一路穿行,色调渐渐转暖,后期处理形成的一镜到底产生了穿越时光的梦幻感。

少女罗丝与杰克重逢,寄予爱情超越生死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光回转重回泰坦尼克号的镜头是在微缩模型中拍摄的。

卡梅隆在片中运用了两个特效技术:模型摄影和计算机绘图技术,全片的特效镜头达到了500多个,令《泰坦尼克号》成为电影特效史中的里程碑。

为了满足拍摄需要,摄制组在100天内建造了3个巨型摄影棚和巨大的水槽,摄影基地的核心是一个巨型的泰坦尼克号模型,它几乎是按照全比例制造的。

最后海面上的沉船戏则是在水槽中拍摄的,天上的星星以及落水乘客口中哈出的气全是后期合成。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使用的是原船的微缩模型,拍摄沉船部分时,使用的是原船船头和船尾模型。

启航时泰坦尼克号恢弘壮丽的镜头便是典型的模型加CG的效果。除了船的主体是全比例制作的船模外,其余部分都由数字技术制作,包括烟雾和跃出水面的海豚。

前来扮演码头群众的演员远远不够,于是在绿幕前对少量群众演员进行分组拍摄,再通过动作捕捉生成数字角色,最终在画面中看到的群众场面都是由数字技术合成的。

杰克和罗丝在船头“飞翔”的名场面一半是实景拍摄,一半是特效合成的。天空中美丽的红色夕阳是实拍,男女主角站在船头及面部特写则是后来补拍,通过特效进行了细节修饰和合成。

杰克站在船头高呼我是世界之王,镜头在他身后拉升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这一经典长镜头同样是后期特效的成果。

20世纪的技术水平无法实拍完成这样的长镜头,于是制作团队利用轨道运镜,旋转布景做相对运动,加之绿幕抠像完成了这个镜头。

演员站在小型的船头模型上表演探身的动作,模型船头被安置在一个旋转平台上,周围环绕着绿幕,最后再运用动作捕捉将他们的表演合成到使用微缩模型拍摄的画面中。在当年,这10余秒镜头的制作成本高达100万美元。

除了技术上的奇观,卡梅隆对人性和爱的表达同样令人动容。船将沉没,在巨大的灾难面前。

一面是人类的渺小、脆弱、无力;另一面,牧师为众人祈祷,船上的乐队从容演奏着“上帝与你同在”的乐章,贵族将逃生机会让给女人、孩子,穿着礼服在大厅喝酒,年老的夫妻在床上相拥着被海水淹没。

这些真实事迹被搬上银幕,触动着每一位观众。杰克的死并未导向爱情的悲剧,而是向死而生,给予罗丝寻找自我的勇气。罗丝临终前,镜头扫过记录其丰富人生经历的照片传递出有关生命与自我实现的思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