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8

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教师道德意志的内在修为,以及对电影的影响

娱乐天地2023-05-31 23:55:180

朱义禄先生在他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谈到“对人格从德性、伦理的角度去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尺度的映照。”

人格在伦理学的范畴中被定义为以道德为核心内涵,关于尊严、价值和品格三方面的全部体现。

关于理想人格的定义学术界看法莫衷一是,综合来说理想人格是一种在社会现实中人们受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影响所推崇的人格范型,它作为人的外显行为的驱动力,是个体追寻的最高境界,引导个体的人生目的与归宿。

孔子创设了以“仁”、“礼”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思想体系,孟子从“美”、“善”、“信”三方面探讨了人格的境界,同时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说。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孟子的四端说延伸为“仁、义、礼、智、信”。

者郑士民在其研究中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得到构成要素归纳为:“德、知、志、美、行。”后陈敏、王因等人将儒家理想人格归纳为"内圣外王"之境。

在这里,笔者结合新世纪国产电影中教师形象的表现特征,从“内圣”与“外王”理念入手,通过道德意志的内在修为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实践两方面来对教师形象的理想人格美学特征进行分析。

“内圣”在儒家文化中指圣人内在的道德本质,它是一种接近完美的人格标准。

道德意志的内在修为是一种为了达成“内圣”之境的重要方式,内在修为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提升更高的层次,它是指将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达成更高的道德品格,即“内圣”。

“内圣外王”之道,在宋代以前,儒家学者虽有涉及这一理念,却将其视为道家思想并未采用这一说法。

直到宋代以后理学大师第一次采用了“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明朝儒学大师王阳明更是借由这一思想建立了他的“致良知”理论体系。

在现代新儒家看来,内圣指个体的道德心性,在本文中笔者沿用新儒学理念,将内圣从“德、知、美、信、志”这几个心的道德意志方面来具体探析,进一步探索出教师道德意志的内在修为在新世纪国产电影中的表达。

(一)德

圣人,乃立德立功立言者,“德者,性之端也”德是理想人格中首要具备的元素

德在早期表现为克己恭谨,敬畏天命。现今主要指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品德以孝悌为本的行为。

在新世纪国产电影中塑造教师形象的过程中,德性多通过教师的德性行为即教师内在道德感所演化而成的自主建构性活动来体现。

影片《大山深处的保尔》当中张学成老师时刻挂念着家乡,一毕业便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山村教师。

当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孩子们的安康。当学生犯错误时,也会用包容的方式对待他们,让他们能够自己意识到错误。

当憨娃爸爸铆足劲给他找麻烦时,他能以大度的态度对憨娃爸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述教育的重要性。

他因始终挂念年迈的老母亲而坚持每天回家,担心每天驮着他的老驴身体安危,温柔地对待着它,这些仁德理念在张学成老师身上显映出来。电影中的教师们将实践品格外显化,对他人和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麦积山的呼唤》中白方礼老师和秦聪聪老师都是不顾众人的不理解,无私地做着回报社会和家乡的事情,用知识教孩子们,用德行引领孩子们。

《一个老师的学校》当中高志远老师虽然被周围人不理解,但却为了家乡以及教育事业,坚持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最终以自身行动感化了周围的人,成功树立了一个有着极高道德境界的教师形象。

这些影片从公德方面树立了教师者们“相善其群”的品行,从私德方面展现了教师者们“明德修身”的做法,为现代教师德行的养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知

知,一方面指知识,另一方面也指对学问的态度。孔子认为:“知者利仁”“智者不惑”。朱熹认为:“圣人明义返本,教本于上,俗美于下。”

“强调教学应该由博返约,知其所以然然后教之。

影片《烛光》当中秋老师在艾瑞卡·何老师唱歌时,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事,他教孩子们唱歌,但自身五音不全,他对此并没有讳莫如深或者不教、盲目教孩子;

而是大晚上跑了二十几里到一个学校找音乐老师学了一晚上,但由于不熟,上课时他仍是没有教给孩子们,而是第二天又跑了那么远的路学了一晚上。

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将不再只是以德行为先,而是应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负责、为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专业能力不合格的教师随着社会的改革以及培养人才的需要,势必会退出历史舞台。例如《孔二皮进城记》当中孔二皮老师非常热爱教育,为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他也在时刻努力学习以通过转正考试。

然而他的专业水准在时代的进步下终面临淘汰的境地。好的教师是能及时学习,并能够随时代而成长改变。

像《张丽莉老师的故事》当中的张丽莉老师能够及时学习先进老师的教育理念,同时又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们,让孩子们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在教的过程中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诉求形成时代下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三)美

儒家中的“美”,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

第一种是作为与善相联系的理念,古人以美为善,以善为美,将其一同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

第二种含义是个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愉悦,也就是审美意义上的美感。

第三种含义是美的本意,意为美好。这里所指的“美”符合“美”的第二种含义,是一种审美意识和艺术情趣的体现,也就是儒家倡导的“礼、乐、御、书、数”六艺学说。

结合现代电影中的教师形象表现,这里重点以音乐为例来论述审美教育的表现。在古代,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和诗教,《乐记·乐施》“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古人在音乐中看到了它对人的启发、教化作用,这种审美性的教育可以让学习者在"和顺积中"中自然达成"英华外发",让学生可以由美向德。

如《八节课》当中最开始的孩子们因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加之家庭影响,让孩子们对于教师总有种排斥心理,后来校长专门找到毛利老师,希望通过音乐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诲。

虽然孩子们一开始对这种教导嗤之以鼻,但在毛利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渐渐感知到了音乐带来的魅力,封闭的内心被毛利老师打开,每个人在集体中找到了温暖,行为开始转变,不再羁傲不逊,开始懂得为他人着想。

《美丽的大脚》中王美丽老师虽然在文化与专业能力上有所不足,但也懂得通过音乐来凝聚孩子们,并让孩子们通过浅显的音乐感受知识的魅力,激起孩子们对美的向往。

《我不是老师》当中的厉娜老师一直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特点,同时让他们能够在集体中找到一种归属感。

《我的教师生涯》中陈玉老师始终坚持为孩子们上美育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便充分肯定过美育的价值"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四)信

孔子言:“言必信,行必果,砼径然小人哉,亦可以为次矣。”及至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为人讲究“诚”“信”的道德标准是对人终身言行的要求,信既是个人修身的根本原则,也是区分悫士与小人的道德标准。

在孟子的思想中,君子人格的展开是因为追求美善这一层次才有志于行仁义礼智,但道德意志在向善层次上却没有完全凸显,君子之心仍然受小体之欲所牵制,其言不实还不能将其喻之为信。

可见古人对“信”极为看重,《心灵渡口》影片主人公顾晓霖老师答应村长及孩子们只要学校的刘老师还没回来,她就绝不会离开。

虽然事后她发现村长和孩子们为了留住她一直隐瞒刘老师的病情,但她还是信守着承诺,最后当刘老师病危时,她更是彻底接替了刘老师的教育事业,坚守在这个鄱阳湖小岛上。

《留驻桃花塬》中的支教老师易家林本是师大的美术学生,却因为在写生时被桃花塬的众人认错,后在村长的恳求下答应教书,就因为这一句承诺,易老师在山中呆了十年。

《班主任》当中的许晓雅老师为了帮助贾丢丢重新拥有安全感,答应他只要成为好孩子就帮其找到爸爸,最后也因为信守承诺让贾丢丢重新开始相信世界的美好,真正让丢丢从心里改变。

“信”是评判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新世纪国产电影中的教师应是在“信”的品格下显现其他道德行为,完成对教师审美主体的塑造。

(五)志

志是独立的人格价值重要的表现形式,儒家文化讲究文人应立志,行志,守志。

儒家中的志通常带有情志意味,在很多时候也有政治理想之意。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提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志已有了独立人格和意志之意;

孟子将“志”用于“四端说”导引,讲求的是求善的意志;后来朱熹从体用性情的为善角度出发来讲道德意志,到明朝时王阳明开始从良知角度,将“志”归为一种为善去恶的思想。

在新世纪国产电影中的教师中,其形象多为闪烁着志向高远,意志坚定光芒之人。

如《天那边》当中的许晓萌老师为教育理想,舍弃自己舒适的环境,不远千里奔赴"水咕噜村"帮助建设这里的教育事业,虽然一路上遇到很多苦难她也不曾放弃,甚至当男朋友不理解她离她而去后,她也依然执着着完成自己的梦想。

《班主任》当中的许晓雅老师本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富裕家庭,但她却有着自己的骄傲,因为爱孩子们和坚守的教育理想,她宁肯自己辛苦当模特赚钱也要帮助山区的孩子们。

在当班主任时,遭遇诸多困难却始终没有选择放弃,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她放下自己的自尊与骄傲向父亲寻求帮助,始终以爱心、耐心、宽容的方式教导着孩子们。

《殷雪梅》中的殷雪梅老师因为教育理想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但她却无怨无悔。遇到不听话的孩子与不让人理解的家长时她也抱着足够的耐心来对待,最终为救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头条创作挑战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