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3

因一本书所拍成的电影,导演和作者跨越时空,相遇《夏日之恋》

娱乐天地2023-05-09 13:53:030

遇见亨利-皮耶·侯歇(Henri-Pierre Roché)的《夏日之恋》那天,也是一个绵延不绝的雨季。我在城市中的街道徘徊,不知道自己为何要伫立在雾雨和地热喷烟之间。

周一的湿滑石板坡上空荡荡的,我想在这极普通的午后我大概是见不着什么奇迹出现,于是走进散发着温暖黄光的图书馆,就看到了这本书。

我在一个半户外的檐廊之类的地方阅读《夏日之恋》,雨滴有时会滑落进来,雨稍停时,那缠绵悱恻的湿气让我意识到纸页的柔软。我阅读楚浮所写的序言,彼时我尚未看过楚浮翻拍的电影版《夏日之恋》,因此可说是侥幸地,我能够体会到他当年在二手书摊遇见这部小说的惊艳,以及初读所感受到的嬉戏快感和兴高采烈。

这篇序的标题是:一个诗人的电报体爱情小说,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无比精确的,《夏日之恋》即是以一种减省、断裂、递换迅捷的笔法,描写居乐、隽、凯茨三人之间横跨数十年的情谊。

正如「电报」的载体形式所暗示的,侯歇所选择的叙事手法,略去大量文学小说惯用的人物心理分析与情节折转铺陈,只条列最简单的那些关键瞬间:动作、直觉、路径──且心甘情愿「停留在表面」。

奇迹的是,这种语句的突兀收缩、节奏忽变的海拔落差,引致一种近似于诗化口吻的轻佻与即兴,以及鲜明缤纷的撞色感;加上书中人物居心叵测的爱情观,许多句子就像雪地里的樱桃、Azulejo花砖碎片,或者手风琴上的银色按键。

楚浮在他年轻甚至尚未成为导演的年纪,遇见这本由年届七十的老作家所写的、回顾自己青年时代的恋曲的作品,从而启发他创作艺术的热情,也结下了一段珍贵美丽的忘年友谊──两人通信多年,侯歇本来计划担任《夏日之恋》的剧本协作,无奈年事已高,在电影投入筹备之前便逝世。

这对楚浮、对后世的影迷而言莫不是一桩憾事。所幸,我们永远保有这些精致雀跃的艺术品,我们可以让楚浮与侯歇,让居乐、隽和凯茨走入我们的人生里,成为一同欢笑与心碎的友伴。

楚浮后来亦翻拍了侯歇的第二本小说《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作为追悼,也再次纪念了两人间的缘分。关于这部电影,楚浮写下一些让我很感动的话。他因为身患抑郁症而被送入医院进行治疗时,只携带了这本书,在醒睡之间读上几页、做些笔记,便逐渐萌生改编剧本的念头,而这个念头也将他带离了这个痛苦的处境。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在法国公开放映时,观众的反应很冷淡,但几年下来,我相信这电影已经累积了一些声望。无论如何,我自觉在拍摄期间导演长进不少,不管是对电影的认识,或是对生活、对爱的领悟,以及对感情的暴力,对人相爱时无辜地带给对方的伤害与残忍。

楚浮将《夏日之恋》拍成一部年轻人的经典,但他深知这是一场老年人的迟暮回顾:去总结那些对生活与爱的领悟。

生活总是在你毫无察觉之时给你带来惊喜,而电影亦是如此。

时隔两年,我再度冒着雨到图书馆借阅已绝版的《夏日之恋》。这一日,极其相似于我只身在北投闲晃的那一日,不因霪雨霏霏,而因居乐和隽仍然抽着他们的烟,凯茨仍然在火车即将进站的铁轨上跳舞,并在力挽狂澜与力求毁灭之间保持平衡。

我经常觉得这就是电影和小说存在的意义:由书写物是人非的无常状态,而得以让那个虚构之境原封不动。中译书名《夏日之恋》予人短促激情之感,然而故事其实飞行过相当漫长的一段时光,穿越国境与战争、婚姻与家庭,主角们各自的艳遇和叛逃,众多生命中一闪即逝的亲昵交会。

尽管如此,这本书的风格确实是相当「夏日之恋」的,意味着灿烂、闪耀、昏厥、甜美,午后雷雨式的心动,以及在这一切都黯然结束之后的念念不忘。

夏天就要结束了吗?绽放过后,我们将迎来另一个收获的季节。至少我确定,我的漫漫长假已经迈入尾声。居于家中,夏日对我来说总像是没有尽头的,但今年却不一样,一场大雨捎来冷意,而假期即将终止的预感如此浓烈──此番立秋,立得当属其时。

一本书引出了电影的出现,电影源自生活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或许正因为如此,虽然《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的反响一般,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那天从电影院回家以后,我感到一种涣散的落寞,便抄写起《夏日之恋》那些剔透的句子,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好多了。这样的好,仿佛我不曾遗失任何光阴,而日子可以无比细小与精致像一片叶。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