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1

解读《法兰西特派周报》中的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电影主题

娱乐天地2023-05-08 13:28:200

“Maybe with good luck,we’ll find what eluded us in the places we once called home.”

我想Wes Anderson的电影就是家,一个聚集对艺术形形色色之爱的家,人们趋之若鹜、心驰神往,而我们总是能在其中找到曾经逃避、失之交臂的事物,如街巷中琐碎的日常风景;如忘却已久的爱与向往;如青春幼稚却热烈的叛逆;如味蕾带动感官的悸动??

一样古怪、稀奇、童趣、天真而伤感,一样很「Wes Anderson」的作品,关于过去、关于艺术与爱、关于革命与抗争、关于城市与美食、关于文字与电影、关于「说故事」本身的一本浪漫马卡龙色杂志。

说故事的框架在Wes Anderson的电影总是刻意被构架,而说故事的人姿态鲜明。

《欢迎光临布达佩斯大饭店》翻开粉红色的童话故事书,将叙事框架构架于四种色调不同的时空,娓娓道来一个生命年轻至老、一个时代由盛转衰的故事。而至《法兰西特派周报》,Wes Anderson直接以杂志模式构架故事,以不同的专栏分章;以推移运镜「翻页」;以不同的画面结构「排版」进入杂志页面;以充斥的画外音体现作者的存在、强化记录者本身的叙事观点及视角。

第三个故事警察局长的私人餐室甚至出现连载漫画,又或是黑白图像回溯叙事下不时迸出的彩色画面,皆拍出了杂志读者的「阅读体验」—阅读杂志看见全彩漫画时,读者脑中径自使画面动起来,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而读者偶尔亦在某些黑白字里行间中看见彩色的画面,如Saoirse Ronan饰演的绑匪团女子瞥向人质的一刹那,演绎了我们看着白纸黑字写着「碧眼」时,脑中想像为画面着上色彩,这些刹那体现着读者对文字的感受,以及静止纸媒中故事所具有的动态延展和潜在创造性。

这些电影的形式表现是如此鲜明却毫不做作。昭示着Wes Anderson诉说其故事的框架,并标明着片中杂志编辑、文字工作者的主体性,乃是艺术创作者的自觉。解读《法兰西特派周报》中的细节,体会导演想表达的电影主题。

古怪荒谬的人物轶闻奇想也是Wes Anderson电影的一大特色,其厉害之处在于如此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开发出现实感,塑出生活的质地。

长篇故事具体的杰作聚焦艺术家的狱中人生,荒谬的监狱画展大大讽刺了世人对「现代艺术」的盲目追随与崇拜。宣言修订版则以学生看似幼稚的抗争「小题大作」地谱出革命的热烈旋律,如那一曲Aline唱着海中的雨水;消逝于暴雨中的脸孔;以及沙滩上的残骸?那些生命中奋力追过却未美满收场的热情,如彗星般殒落,些许悲哀,但又能怎么样呢?

记者Lucinda Krementz(Frances McDormand饰)大喊「年轻人,去爱吧」,这些「文青」和「愤青」便骑着摩托车冲上云端,追一个「形式上」的梦,图一个不驯的自由意志,宣言修订版写的是我们都走过的微不足道的愤世忌俗,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热爱的体现?

警察局长的私人餐室则在荒诞奇淫的华美中,把一个异乡人的心情写地入微,一个亚裔厨师在死亡面前看着一个非白人记者记下自己的故事——

「我不是勇敢,我只是不想让任何人失望。你知道的,我是个异乡人。」—「这个城市充满着如是的我们。」

清清淡淡地,Wes Anderson解构了权力结构,幽默、风雅万千地,除去阶级与种族对立;消弭死亡的恐惧与阴晦,生命的最后一刻,厨师将永远记得舌尖上尝到的全新滋味,充满毒性与危险,却无比新奇。在消亡之际,生命依然迸发新意,人依然全心全意地将人生「活好活满」。

不论狱中的艺术作品多么令人费解;不论骑着摩托车冲入云霄多么荒谬;不论连载的绑票漫画多么无厘头,Wes Anderson于其中寄寓的生命价值,却是如此鲜活,令人会心一笑,如旅游专栏记者Herbsaint Sazerac(Owen Wilson饰)写道:

“All Grand Beauties Withhold Their Deepest Secrets."

关于生活的一切细节和美好的秘密,都藏在Wes Anderson绮丽而荒谬的故事中。

「不准哭」

报社总编辑Arthur Howitzer Jr.(Bill Murray饰)收敛着情感道,而后写成办公室标语,那是他们面对生活的姿态,我想也是Wes Anderson一贯的喜剧浪漫情怀。

面对领袖人物逝去的悲伤;面对理想衰微的无奈;面对动荡中难得的真挚信任…不论感动或感叹,都要释然,都要轻盈而诙谐地面对。告别杂志、纸媒刊物的旧时代,Wes Anderson告诉我们:「不准哭」,带着马卡龙色度假的欢快,怀想昨日的梦——

时代会变,但我们情怀不减,不免感叹,但永远浪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