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9

解析电影《淮军》的镜头叙事及背景,成功之处在哪?

娱乐天地2023-05-07 18:09:380

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淮军、讲述李鸿章的故事,无疑是个难题。难点在于这个人在国人眼里是个坏家伙。

因为他代表满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且还收拾叛军,对外战争打得一败涂地。

从电影题材上来说,属于“吃力不讨好”。还有一点就是李鸿章这个人物以及淮军历史久远,影像支持难度太大。但是,电影《淮军》管不了这些,这部影片依然迎难而上。

解析电影《淮军》的镜头叙事及背景,成功之处在哪?

落后的国度、愚昧的观念犹如细菌一样,深入民众的骨髓。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充满了宫廷斗争,而有关历史与战争题材的纪录片则充满了悲壮悲凉悲怆悲哀。

淮军,是19世纪60年代晚清中国社会的产物,其前身为安徽地方豪绅创办的团练。

在日薄西山的封建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在客观上为它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先决条件,没有百姓反抗的威胁。

清王朝是决不允许汉族地主武装兴起的,因此,淮军后来演变成清王朝的国家军队。

每个编导都会遇到同一个课题,那便是如何将纪录片做得“好看”。走进历史,往往是从旧文档、图片开始的。

一张有关李鸿章的照片,实际上没有暴露李鸿章当时活动的任何情况,倒是事件的线性脉络与人物的文字留存,为历史场景的重新复原,提供了模糊的图像,如果要聚实影像,也是难上加难。

而《淮军》的成功之处,在于采取了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没有情景再现与扮演。

在说好故事的前提下,采用的仍是传统的镜头叙事方式,事件、故事、细节与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故事中细节的放大,晚清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没有遗漏,在这部片子中几乎全部涉及。

许多故事与细节,对观众而言,是首次目睹,是传统的教科书里看不到的。

当下纪录片不乏扮演之术,但扮演的东西与真实的影像是不同的,就像诗人艾青心中有个难忘的“大堰河”,决不可能是电视散文中演员表演的“大堰河”一样,因为那不是真实的。

相对于其他纪录片编导,本片导演叶海鹰是固执的,作为一名曾获得国内许多纪录片大奖的编导,他想拍摄一部纯粹的纪录片。

《淮军》的历史真实感冲击力极强,整部片子中,没有一个镜头是用人来扮演的,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和图片,有的是重复的、远的近的不断使用。

那些老旧的黑白图片真实影像,有些模糊不清,这恰恰是片子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睹图思人、睹景思情、让人难免唏嘘不已。景尤在,人已远,《淮军》中历史场景的凋零苍凉,一次次让人震撼。

第三集《磨难星的丧钟》中有关1863年底“苏州杀降”事件,李鸿章暴敛与处事的果断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画面先是渐入苏州双塔,在这里,有三万多名太平军士兵遇害。接下来,是方望、翁飞等几位学者详细叙述事件的前后经历。

李鸿章一生中堪称污点的事件,通过历史影像、实地场景、专家评述等多种手段,带领观众走进了真实的历史现场。

历史常常以三种方式出现,一是正史,一是文人史,还有一个是民间野史。是打捞已经沉默的历史,还是结论式粗暴地对待历史?

历史被纪录的方式常常以文字图片形式出现,《淮军》摄制组在表现方式上的纯粹性,反而在真实的纪录上取得了成功。

本着尊重当代史观的原则,还原晚清淮军40年的历史。片中对事件的处理尽量采用档案记录与当事人文本记录相结合的方式。

如第一集《叫花子兵进上海》中,讲述曾国藩作为老师对李鸿章的赏识,用的文字极少却表达准确,李鸿章是“才大心细、文武兼资、数语立决”,而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一行是“鸿章笃守”。

第三集《克虏伯大炮的迷梦》重点说的是李鸿章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迷恋,欲办洋务、富国体,李鸿章一篇奏折,无异于100多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以俯瞰加平视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客观叙述,《淮军》的成功之处还有:尊重历史。片子没有因为淮军、李鸿章是安徽地域题材,就涂脂抹粉,粉饰溢美。

李鸿章从一名进士到总理衙门大臣,隐忍、果断、务实、权谋、无奈,到最后自食其果,成于心计败于权谋的结局,不加修饰,令人深思而叹息,本片还还原历史。

对风云诡谲的历史除去尘土,用放大镜显微镜式的学术观点去辨别真伪,去接近真相。

看着这部电影,我们还能品味历史。抵御外侮入侵的淮军,打得英勇悲壮,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淮军作为实际上的近代中国国防军的主力,其布防区域覆盖了整个中国的海疆,如果没有淮军、湘军这样一些让西方列强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中国有可能会像印度那样沦为完全的殖民地了。

中国人重温晚清历史,有着别样的悲凉心情。只有真实面对历史,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从这一点上来讲,《准军》的创作及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