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77

疫情后外地同行来袭,市民消费能力有限,港星何去何从?

娱乐天地2023-09-30 13:47:020

自疫情结束以来,香港电影、音乐领域迎来了一波复苏热潮,在某种气势的加持下接连打破纪录,不少人高呼港片、港乐复兴。但今年春季开始,全面开关的效应全面爆发,行情突然急转直下,打得一众扎堆上映作品、举行演出的当地同行措手不及。

以电影市场为例,好莱坞电影如《奥本海默》《芭比》等实现横扫,几乎占据七成份额。尤其是前者,在蝉联一个多月冠军之后,还保持了一个月的票房前十地位,将香港一众顶流、实力派演员打造的非合拍片打得溃不成军,合拍片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总而言之,绝大部分以亏本收场。

音乐市场同样如此。随着以韩团为代表的音乐人不断抵港活动,这几年被热捧的超级新生代们的卖座力也出现了下滑。贵为香港第一天团的MIRROR,人气排名第二的顶流卢瀚霆4场演唱会门票滞销,坑得一众囤票黄牛措手不及,只能跌穿官网售价脱手止损;即将举办的大型音乐活动《未来音乐祭2023》行情更惨,在超多无搵人仔的歌手、艺人助阵下,门票销售不到3成,搞到主办方只能不断在网上卖惨,强调自己非常纯正地道。

这种迹象表明,经历过初期的打鸡血热情后,这场小阳春彻底消失了。市民的消费能力有限,面对如此高频率的演出和作品,他们选择了更优质的“外地货”。

而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是,香港本地的商演、代言也逐渐被韩星拿下,港圈僧多粥少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本来就扎在自家小圈子里内卷,现在主业、副业都萎缩,他们该怎么办?

从理论上来说,港星们应该“走出去”,但除了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前辈,或者有英皇这样的人脉广阔、资源丰富的大公司支持,又或者持续亮相TVB在珠三角、东南亚混个脸熟,其他人基本上走不出去。当然,他们可以去伦敦、多伦多、温哥华找外地同乡开个杯水车薪的小型show。

必须指出的是,英皇虽然很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收,而且即便收了也大概率安排主打香港市场,仍然在这个小圈子里内卷。至于借助TVB,某群艺人可不愿上“老人台”,接受个采访仿佛欠他们几百万,偶尔去一次还要摆出一副迫不得已、遭受酷刑的架势。

总的来说,在本地干不过韩星、好莱坞,在海外查无此人,北上又顾虑重重或压根没机会,这就是当下大多数港星、尤其新生代港星的尴尬现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