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42

为什么互联网开始群嘲易梦玲?

娱乐天地2023-09-16 12:59:180

最近刷微博和小红书,刷到很多嘲讽易梦玲的帖子,有讲她是「普女」的,也有言之凿凿讲她垫了鼻基底的。

这风向,实在是转得太快。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去年年底,易梦玲参加了 GQ 盛典,彼时,她还是网友们用来打压其他明星的工具。她走秀时明艳大方,被称赞「像女明星」。

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女变成普女,发生了什么?

今年 7 月,优酷的一档演员综艺《一拍即合的我们》邀请了易梦玲。当网红易梦玲变成了演员易梦玲,嘲讽的风潮,就开始了。

嘲讽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首先,是攻击长相的。

「她的脸,就像是在鸡蛋上画了五官。」

「长的像凹凸镜。」

「她嘴巴为什么要咧那么开,嘴有 45 码吧。」

然后,是攻击能力的。

「刚不住镜头,网感美女一股小家子气。」

「只能当当氛围感美女骗骗自己。」

「网红和明星,还是有壁。」

网传得最多的一张所谓「丑图」,是她在拍摄《金粉世家》的片段,扮演刘亦菲的角色白秀珠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走遍了每一个嘲讽易梦玲的评论区。

而我打开了这个综艺,发现自己被骗了,她明明还是长下面这样的——

不要误会,我绝对没有夸、或者讲她有演技的意思。只是,当一个网红试图成为演员,成为明星,她就触发了恶意的开关。

无论如何,易梦玲只能像女明星,但不能是女明星。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想讨论,她到底美不美,有没有资格。我们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互联网对易梦玲的不适是如何产生的,嘲讽又是何时开始的?

网红和明星的壁,谁造的

2022 年,易梦玲是网红头部,凭借着很多拍照法则出圈,之后是和 rapper 马思唯分手。

早在上演员综艺之前,她也上过恋爱综艺,和张柏芝一起,坐在观察室当嘉宾。

那观众为什么对她试图当演员,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对情绪?

用最直白的话来讲,网红和明星之间确实是有壁的。不过,这一层「壁」不一定是能力的「壁」,而是我们固有观念里,人和人之间有着明确的阶层区分。

这种阶层的不同,常见的还有打工人和资本家,草根和富二代。

观众,是这一层「壁」的建筑者,也是这一层「壁」的守卫者。意思是,「你可以是网红界的天花板,但你想突破阶层,跨进娱乐圈,你想都别想。」

我常常看见一些很有趣的评论,比如:

对「易梦玲」生气的人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守卫着娱乐圈的准入门槛。

于是,嘲讽成为了一种武器,会给人一种以为自己拥有某种权力的幻想。

但我们作为观众真的有通过「买不买单」来决定娱乐圈如何吗?

如果是的话,我们的娱乐生活也不至于现在这么贫瘠了。

何况,娱乐圈里网红出身的,也不在少数。因为一组海边阳光大男孩的照片成为网红的宋威龙,不也顺利成为了演员吗?

虽然他的演技难以置评。但起码,关于他的出身,是没有受到过分苛责的吧。

看来,网红和明星之间的「壁」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全看观众的心情。

鄙视易梦玲,可以得到优越感

比起内娱的隐形壁,隔壁韩娱的鄙视链是摆在台面上的。

二十几年来,韩娱的圈层早就是——电影演员 > 电视剧演员 > 综艺咖 > 歌手/爱豆。

这条鄙视链,在韩国,更坚固地存在在粉丝之间,粉爱豆的比粉演员的,似乎总是略微低人一等。

而此刻在内娱,喜欢易梦玲的,为易梦玲说话的,也成为了要被嘲讽的对象,总是会被泼上一句脏水:「她粉丝,很疯的。」说实话,内娱评价哪一家粉丝,都会被这样评价。

内娱粉丝的鄙视链里,喜欢什么比较尊贵呢?科班出身,学历高的;童星,工龄长的;有奖项的。往下一个层级,就是流量大的,番位高的,代言多的......

那至于粉网红的,当然是在最底层。

不只是易梦玲,在类似「普女」女演员的评论区里,很常见的一种评论就是:「不开玩笑,我身边的人都长得比她好看」。

比较、拉踩,是获得优越感的快餐。

那为什么,我们对优越感的需求越来越大呢?

最新一季《心动的信号》的嘉宾,都是高学历人群,就算是清华北大之间,也有优越感可寻。

听到侯卓成自我介绍是北大踢足球的,清华机电工程的孙靖钧说:「功夫都不在书面上是吧。」

说完这句话,他的表情是这样的:

对不起,我想起了那句古老的梗:「我的 privilege 已经尽数体现」。

为什么大家喜欢进行「普女」批判

围剿易梦玲,其实是一种必然。

很多人将易梦玲和沈月放到了一起,作为「娱乐圈并没有那么好进」的佐证。就算是大家觉得普通的沈月,也被下结论,「比易梦玲好看许多。反正,网红是扛不住大荧幕镜头的。」

谁还记得,沈月就是上一个易梦玲呢。

熬过了《流星花园》的网暴,沈月终于不用再面对外貌审判。

在娱乐圈扎根得足够久,让沈月终于从外表,逐渐地挣得更多值得被加分的瞬间,她的高情商发言,她在 vlog 里鲜活的样子。

沈月从普女,变成可以用来佐证娱乐圈不是谁都能混的明星。

也许,如果将来易梦玲真的进入娱乐圈,混得足够久,我们也能看见这一天。

为什么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揪出来一个「普女」明星进行批判?

说到底,是如今的时代,我们早已丧失了一个人人都推崇的价值观。努力可能得不到回报,有钱的人越有权。每天都有新的 208w 诞生,而这样的诞生,不再被人所信服。

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提到:

「普遍的价值沦丧让尊重的文化土崩瓦解。如今的榜样已经没有了内在价值,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外在的品相。

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有且仅有两类演艺圈人士值得尊重,一种是过去的人,一种是蛰伏许久默默无闻,直到有了好作品一鸣惊人。

尊重需要有距离,一个值得被大众看见的「明星」,按照以往的走红流程,总是要在某部作品得到认可,然后才成为人人皆知的艺人。Superstar 出现时,已经是完成体了。

而如今的造星环境大多走的是养成系路线。

养成的意思,可能是不会跳舞的练习生,到选秀里的 C 位。只活跃在小红书的时尚博主,分享穿搭和恋爱,然后再成为艺人。

养成系,会让观众相信,你的这份名气,由我给予,自然也由我品评。

网红与受众依靠互联网直接对话,过于频繁的对话与日常生活的展示,让距离感荡然无存。

依靠即时的,以秒计算的点赞量攀升而获得流量与金钱的网红博主,一方面感谢于互联网的存在,一方面也不得不承受着这份「即时性」的代价——

「在数字媒体中,恶意评价是一种固有的现象......数字交流让人可以马上发泄冲动。数字媒体是一种散播冲动的媒介。」

下一个「易梦玲」,会是谁

戾气如此之重,是因为比起肯定和夸赞他人,否定更令人感到痛快,处处发泄的人越来越多了,人的宽容逐渐耗尽。

很大的原因,也许是生活的重压,让人无法心生善意。

在《寄生虫》的影片里,有一段关于金钱和善良的经典对白。「不是有钱却还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

如果自己的生活过得足够好,当然不吝啬于给予周围人一些善意。但如果大家每日过得像牛马,又看着好像一些并不是特别符合「劳有所获」价值观的人,忍不住嘴上一句,内心还舒坦许多。

当然,我并不是在合理化这些谩骂。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难听的言论已经构成了心理创伤,那当然就是网络暴力了。

网友对于当今演艺界乱象的不忿,真的可以通过整治易梦玲而推动行业健康吗?

做不到的。

韩炳哲谈及网络暴力的「数字群体」时表示,数字的个体偶尔会汇集在一起,组成像「快闪」一类的群体行动(如对易梦玲的围剿)。

反复无常是它的特征,它显得如狂欢节一样,轻率而又不负责任。

互联网意见出现得很轻易,消失得也迅速,它没有能力质疑现有的权力关系。它的目标只是个人,即诋毁他们并暴露他们的弱点。

网络暴力一旦扩大化,只会毁掉个人,却不会撼动行业生态半分。

所以,好消息是,对易梦玲的嘲讽,总是会过去的。

但坏消息是,下一个「易梦玲」,还是会出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