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0

《泰坦尼克号》:最后的经典爱情神话

娱乐天地2023-05-13 09:15:060

4月3日,詹姆斯·卡梅隆的经典巨作《泰坦尼克号》第三次登上中国内地影院,在由此引起的热议中,除了关于老片是否需要反复重映的两极化观点外,最重要的或许还是:25年之后,人们为什么依旧会被卡梅隆的这部旧作吸引?

2012年4月,该片被转制成3D版重新上映,拿下9.46亿票房,并在豆瓣电影获得9.5分的超高评价,可谓惊人。虽然这其中有一批人的怀旧之情,但更重要的还是对于那些在当年(1998年)未能赶得上初映的年轻观众而言,《泰坦尼克号》可以算作是一部银幕“新片”,且是一个带着巨大光芒的传奇之作。而无论围绕着这部电影的外部争议或称赞有多少,一批又一批观众所倾倒的却依旧是杰克和露丝之间那段催人泪下的旷世爱情。

在今天,“浪漫爱”的叙事被逐渐解构。《泰坦尼克号》之后,两位主角再次合作的讲述婚姻危机的电影《革命之路》似乎带着某种隐喻:假如杰克与露丝结婚,他们最终也可能走向相看两厌的结局。但《泰坦尼克号》这一经典的爱情神话,是否真的失去魅力了呢?

“爱”的颠覆与反抗

卡梅隆把一段跨越阶级的爱情置于泰坦尼克号上,本身就是在书写一段传奇。恰恰是有着真实的历史悲剧作为背景,才更加衬托出这一对苦命鸳鸯爱情的深度与恢宏。就像张爱玲在《倾城之恋》最后所展现的,似乎一座城市的湮灭只不过是为了实现一对情侣的爱情。而泰坦尼克号作为电影中最大的主角,它的沉没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也就成为必然,而恰恰是故事内外——真实与虚构——的遥相呼应,使得一段个体的爱情被赋予了强烈的传奇性和历史性,而这一璀璨的光芒也是让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无论经过多久的时间消磨,都依旧会令人着迷的原因。

可以说,卡梅隆通过《泰坦尼克号》创造了现代世界里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他一方面继承与吸收了西方传统浪漫爱的故事模式,另一方面也把它置于一段特殊的现代历史转折点上,从而让一段年轻人的爱情具有了沉重的历史感。正是卡梅隆对这两部分的完美融合,使得现代“浪漫爱”的形象被建构出来。这些爱情模式和元素在西方漫长的文学和艺术历史中经过变迁而渐渐成熟,最经典之一的代表作便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泰坦尼克号》电影剧照。

根据西蒙·梅《爱的历史》,我们能够简略梳理出现代西方的“爱情”谱系,其起点大都被定位于中世纪的“骑士之爱”/宫廷之爱上。一种颇具仪式化的示爱模式,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撬动了当时主流社会的两性关系,即主要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姻结构,而把“爱”、“钦慕”和“情感”等置于首位,从而开启了西方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对于古代社会而言——无论东西方——爱情都被置于一个复杂且备受警惕的位置,因为两性结合的首要目的并非两情相悦,而是为了两个家族的结盟与父系血缘的延续,因此对于“家”这一公共领域而言,“爱情”之私往往被严格控制,夫妻之间的主要情感要素并非“爱”,而是诸如“顺从”、“敬”等义务。因此,当“爱”从此类社会关系中被解放后,它便被赋予了某种颠覆和反抗性,也让它几乎“天然”地被建构为一种自由的话语。

《爱的历史》,作者: 西蒙·梅,译者: 孙海玉,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爱与自由、纯真和自然的联结在浪漫主义中被反复言说,少男少女之爱被表现为人类最美与最真挚的自然情感,也被看成是对抗古老等级和家族制的武器。在“五四”运动中,“爱”就是自由、平等与人权,是个体最本真的情感,是对吃人礼教和家族的反抗。因此“爱”被赋予了强烈的超越性(这一点几乎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已经出现),就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情”的观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存在,“爱”能够战胜俗世的各种压迫、区隔与伤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的血仇也阻挡不了两个年轻人的惺惺相惜,而最终他们以死明志,来保护两人之间美好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剧照。

在这些传统故事里,我们已经能看到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中的诸多元素,如两人的阶级差异、露丝面临的沉闷且虚伪的上层生活、个性张扬且热情的底层艺术家杰克、被各方势力层层阻挠、以及最终为了爱奉献自身……泰坦尼克号——这个被称作“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人类作品——为杰克和露丝的相遇相知创造了一个空间,否则以他们鲜明的阶级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见。1912年的欧洲依旧是一个等级森严、岁月静好的世界,万物根据自身的出身和阶级徘徊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但新的思想也已经蠢蠢欲动,而泰坦尼克号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于这一时刻/时代最好的隐喻。

启蒙理性所承诺的乐观未来以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快速发展与富裕,使得人们坚信他们已经彻底战胜自然,成为自身与世界的主宰。泰坦尼克号作为人类创造的野心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不祥的象征,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浓缩的、复制版的世界,再生产着森严的等级,通过不同的空间区隔,把不同阶级的乘客分开。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区隔又并非铁板一块,而总是存在缝隙,所以杰克才会从下等舱溜出来遇到了在甲板上准备轻生的露丝。这样的偶遇是偶然的必然性,就如希腊神话中诸多寓言所展现的,无论个体如何闪躲隐匿,最终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必然性。在经典爱情模式中,这种偶然的必然性会反复出现,由此才会开启走向那命运的注定之路。

从《泰坦尼克号》到《革命之路》

《泰坦尼克号》里的爱情在如今看来已经是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从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家庭背景到他们的相遇相知以及最终在各种阻挠中的勇往直前,都遵循着浪漫爱最典型的“爱无不胜”模式。而作为承托的泰坦尼克号自身的命运也狡黠地参与其中,在这个遗世独立却又等级森严的船上,杰克和露丝可以抛开外界附加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标签与负担,自由自在地恋爱。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爱情也在倒数中走向必然的毁灭,而这样的毁灭不仅仅是指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也是指这样的感情必须走向高潮,而除了为爱而死,还有什么能比它更加震撼人心?因此,我们也就会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卡梅隆必须把这段感情安排在泰坦尼克号上,而也恰恰是借助这段真实历史,卡梅隆解决了杰克和露丝之爱的终局困境。

《泰坦尼克号》电影剧照。

这样的困境并非杰克和露丝所独有,而是他们所遵循的这一“浪漫爱”内在的悖论所致。因为把爱作为双方结合的唯一元素,导致相爱者和外部的其他因素形成了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爱本身就是遗世独立的,只能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一旦它靠岸,维系这段爱的空间便会消失,从而使其遭遇更加复杂的困境与麻烦。以杰克和露丝而言,当船靠岸,露丝最终只能选择嫁给未婚夫或自杀;而对于杰克来说,他是否有能力保护露丝,以及他以什么来维护他们之间的这段爱情也都成为挑战……这些问题对于还在泰坦尼克号上的他们来说,暂时都可以不必考虑,但当船靠岸,这些问题必然会扑面而来。

所以我们会发现,“浪漫爱”本身具有一种超然的位置,它并不置身于真实的世界之中,也不参与和其他社会关系、因素的互动,它自成一体因此不需要其他外物维持。但对于相爱的两个年轻人而言,他们却是存在于世的。泰坦尼克号为杰克和露丝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未能靠岸,由此也为他们的爱情提供了一个最佳出路:因为,最好的爱人就是死掉的爱人。在《泰坦尼克号》开始的时候,当老年露丝回忆杰克的时候,后者永远活在了那个最美、最英俊开朗的年纪,永远留在了他们相遇相知和相爱的泰坦尼克号上。即使之后她依旧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但对杰克的回忆和怀念却保证了这段爱情的历久弥新。而也只有如此,这段伟大的爱情才能被书写、被铭记和被保存。

《革命之路》电影剧照。

卡梅隆完美地利用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来为这段传奇找到了解决的方案,与此同时也为其再次赋予了一层强烈的历史感和怀旧性,从而让这个爱情故事能够永远流传下去。而这一点也恰恰抓住了观众们的心,由此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为其心碎与落泪。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我们也会发现新的观众对于这样的爱情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此次电影重映,除了票房一般外,我们也会发现年轻的观众对于这样的“纯爱”/“浪漫爱”似乎已经渐渐免疫,并且对他们来说,杰克和露丝的爱情里充满了问题,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爱情故事在如今看来愈加变得疑点重重。

观众这一心理的变化不仅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遭遇的现实生活有关,也或许和人们对于爱情看法的改变息息相关。曾经作为现代爱情经典的模式正遭到解剖,一方面来自于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意识在现代消费、网络和流行文化中的觉醒,她们开始积极地参与前者的创作与批判,由此使得传统浪漫爱中存在的两性不平等结构以及性别权力运作被揭露;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后-时代”,浪漫爱的超越性和神韵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中的爱”所必然遭遇的种种危机、琐碎和麻烦,从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那些宣传“爱无不胜”的意识形态。关于《泰坦尼克号》一个有趣的后续便是两位主角其后再次合作的一部叫《革命之路》的电影,它被许多影迷戏称为《泰坦尼克号》的后续,讲述一对相爱者是如何在婚后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相看两厌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从观众对新海诚最新电影《铃芽之旅》的评论中窥见一二。“爱”在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中总是占据核心地位,因此人们也戏谑地称他的电影最终都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而新海诚的一些电影也确实和日本的“世界系”有关,即年轻人的恋爱故事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变化。在有关《铃芽之旅》的不满中,观众对新海诚以“爱”来解决所有困境的招数已经产生质疑且厌倦,因此在许多观众看来,“恋爱脑”的女主其实并不必一定得喜欢上男主,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她的生活中会出现,如领养那只可爱的大臣猫不香吗?

《铃芽之旅》电影剧照。

由此我们会发现,在当下,两性之爱已经失去了曾经被赋予的象征自由、反抗和超越性的意涵,反而渐渐成为一种颇具束缚的关系。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在“浪漫爱”的玫瑰色之下隐藏的性别等级以及由此塑造的各种刻板印象,都让她们产生警惕。

《泰坦尼克号》失去魅力了吗?

浪漫爱——像珍妮斯·拉德威在其《阅读浪漫小说》中指出的——似乎不再能为女性提供某种情感的补偿与慰藉,它们内含的父权制结构被揭露,从而在现代文学和影视文化中被要求重新组合与创作。也正因此,高寒凝在其《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中指出,传统的“罗曼蒂克1.0”——“浪漫爱”模式——正渐渐地被“罗曼蒂克2.0”取代。前者主要发生在传统的骑士文学、言情小说与影视剧中,而后者则主要产生在当代的互联网文学、影视与追星中,因此其重要的特征便是“虚拟性”:一个“虚拟化身”与另一个“虚拟化身”的虚拟亲密关系。

《阅读浪漫小说》,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译者: 胡淑陈,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20年7月。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泰坦尼克号》似乎正在失去其魅力,对于一个发生在悬浮的、封闭空间中的“纯爱”的认同感在逐渐下降,因为其内在的困境始终未能解决。“爱”的复杂性被忽略,而“爱”的社会性也被模糊处理。但即使如此,我们却依旧会发现,“浪漫爱”的模式始终不可能彻底泯灭,并且在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中,从各类古偶、仙侠和言情剧,到耽美等网络文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旧继承和发扬着“浪漫爱”的精神与故事模式。

由此或许也才能再次显现出《泰坦尼克号》的伟大以及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它抓住了个体这一特殊的普遍性对于“浪漫爱”的渴望心理,以及通过这一亲密关系与他人产生联结。仅仅只是这一希望本身,就已经能够让它在人类的历史中穿越时空,而无论世界变得如何。

《泰坦尼克号》电影剧照。

或许就如《泰坦尼克号》那首经典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所言明的,无论世事多么艰难、世界如何变化,对于遭遇着不幸或绝望的个体,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都会渴望那样一次决绝、热烈且永恒的爱情。

我们知道(know)什么和我们感受到(feel)什么是两回事,纵然伴随着社会变化和观念变迁我们批评《泰坦尼克号》中的种种问题与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或许永远会是人类最大的“短板”,而也恰恰是这个裂缝的存在,才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人活着意味着什么。《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故事就是这条裂缝,而“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作者/重木

编辑/张婷 王青

校对/薛京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