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1

电影也有含蓄淡雅的气韵?谢铁骊的情感表现手法,总是拥有此气质

娱乐天地2023-05-09 14:34:520

含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司空图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概括古典诗词中语言表达的含蓄特质。“含而有致,蓄而不露,言词已殚,意味无穷,是为含蓄。”含蓄风格的核心在于辞短意长,富于韵外之致,侧重艺术境界“隐而不发”的深远意趣。

谢铁骊生长于江苏淮阴的书香门第,和睦的家庭氛围,江苏水乡的清丽景色和富庶繁华,在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双重影响下,形成了谢铁骊内敛温和的个人气质。

除此之外,多年的私塾教育使谢铁骊深受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影响,其电影含蓄淡雅的气韵直接来源于“诗骚传统”,“诗的韵味和意境的审美追求,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而且对我们的各类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1956 年,谢铁骊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学习和历练,在水华导演与苏联“诗电影”的影响下,谢铁骊电影注重对生活细节和细腻情感的描绘,《早春二月》是谢铁骊含蓄淡雅风格电影的早期尝试。

在学习西方的电影理论后,谢铁骊进一步探索电影语言本体,在对他人的模仿中融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追寻。自 1963 年拍摄《早春二月》起,谢铁骊在电影创作实践的突围与创新中,不断探寻契合自身气质的镜语表达方式,逐渐于上世纪 80年代形成了意蕴深远、含蓄淡雅的电影艺术风格。

谢铁骊《早春二月》《知音》《今夜星光灿烂》《月落玉长河》《金秋桂花迟》等电影的叙事平缓而散淡。在影像表现上借鉴传统绘画的写意与白描手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视听镜语烘托气氛、传递情感。简化的影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构筑电影“辞短意长”的含蓄意蕴。

谢铁骊深受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熏陶,其电影叙事强调淡化矛盾冲突,避免大喜大悲的极端情绪变化,重视内蕴和内秀,使人在温和含蓄的情感变化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

“叙事结构和情节安排等方面做到既要‘出人意外,又要在人意中’,既要讲‘均衡’又要做到‘冷热相济’。”

谢铁骊的《早春二月》《清水湾,淡水湾》《金秋桂花迟》等电影淡化情节冲突,以非时序性的叙事结构打破故事发生的因果线性逻辑,以人物情感的发展结构整部影片,摆脱了依靠戏剧矛盾冲突结构文本的模式,具有“情绪结构”叙事特征。

其重点是在平淡的故事中反映人物的情绪变化,具有含蓄自然的抒情倾向。 《早春二月》不注重对叙事情节冲突与矛盾的筑构,而是将人物的心绪情感放在首位,致力于展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赋予影片深刻的表意内涵。

影片以多场景组合、生活流式的情节结构方式,展现萧涧秋普通平凡的生活:上课,看望文嫂,弹奏“徘徊曲”,多次河边踱步。这些平淡的琐事中隐含着萧涧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困顿与纠结,具有“蓄而不露”的韵致。

《清水湾,淡水湾》弱化了“顾婷婷与表姐争夺遗产”的戏剧冲突,把叙事焦点对准顾婷婷的成长经历,不断插入回忆段落,将顾婷婷的 17 段生活片段串联起来,多层次、多侧面地穿插叙述顾婷婷的回忆:顾婷婷被姑母收养,姑母去世,顾婷婷在邻居的照顾下长大,顾婷婷在“上山下乡”过程中收获爱情。

通过讲述顾婷婷的成长回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增添了些许人情暖意。《清水湾,淡水湾》叙事平缓而散淡,在情绪的不断积累中升华主题,在含蓄的情感表达中还原电影作品对生活的展现,对人情的赞美。

《今夜星光灿烂》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弱化“解放战争”这个本可以构成强烈戏剧冲突的因素,刻意避免展现大规模残酷的战争场面,将人物的真实情绪从战争主题中剥离出来,叙事重点在于描绘年轻人之间的战友情谊。

影片的叙事穿插在现实与幻境之间,由杨玉香的回忆梦境、战事、战士们的日常生活三条叙事线索织就而成。电影以一种超然静观式的眼光,借助人性的美好对抗战争的苦难,令观众在温情与苦难交织的情节中,获得苦涩而又欣慰的复杂情感体验,隐而不露,表意朦胧却又意趣盎然。

除此之外,谢铁骊电影深受传统绘画“留白”观念的影响。“留白”是宋元以来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少笔墨、淡色彩的笔触技巧,绘画中的“留白”不是绝对空白,而是通过调动审美主体的情感经验对意义空白进行情感想象,以达到“空纳万境”的审美境界,“留白”因此“具有了无限丰富的意韵, 产生了变化无穷的‘象外之意’、‘景外之景’, 也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妙之所在。”

电影文本中的叙事省略是传统绘画中“留白”美学观念在电影中的移植与转换,成为谢铁骊在电影故事层面营造含蓄意境的重要手段。

如《早春二月》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一组降格移动镜头跟随陶岚从二楼飞奔而下,穿过田间小道,最终定格在一座桥上,陶岚的身影消失于石桥的最高处。

电影的结尾并没有明确叙述陶岚是否追赶上萧涧秋,也没有明确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走向,开放式结局诱使观众对故事“空白”进行填补式的想象,具有暧昧模糊的意味,引人无尽的遐想与思考,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之意。

与之类似,《金秋桂花迟》的结局中,谢铁骊没有直接展现于文朴参与革命,而是借用虚实相生的“留白”美学观念对故事情节进行含蓄意指和暧昧表征。各色革命宣传单从高处飘落,暗示于文朴人物身份由一位怯懦软弱的知识分子向革命者的转换,在空白的“画外之旨”中赋予电影作品更深邃的意蕴。

电影的开放式结局在模糊抽象的解读和阐释中,指向对生命的体验和了悟,具有含蓄隽永的意味。

文艺作品是一个“有情有相的小宇宙。”含蓄就是文辞的言外之意,“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谢铁骊电影重视“影外”之“旨”,他的电影创作“在强调真实、自然的同时,又着意于作品的抒情写意色彩,并力求做到借景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谢铁骊有意弱化直抒胸臆式的情感抒发,自觉尊重影像本体,着力于运用视听镜语结构文本,以简单的“相”间接地传递复杂的“情”,使影片具有含蓄朦胧的美感。 谢铁骊电影在物象中蕴积情感,在画面镜头中凸显人物心境,利用声音参与表意、抒发感怀,影像本体成为承载谢铁骊个人情感和生命感怀的容器。

谢铁骊电影间接的抒情方法,主要表现在情景交融、寓情于像和寄情于声三个方面。

情景交融:由物象到意象的转变 物象是意象生成的基础,“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强调‘意’与‘象’的结合。立象以尽意,‘意’强调象征之意,‘象’则指向一定的物象,对应的是既定的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谢铁骊的电影常以空镜头展现自然物象,并将人物情感及个人审美融入简单物象中,赋予物象以深远意蕴。

掺杂进主观情感的物象可以超越一般叙事的人物动作与语言表达,空镜头的意义空白将观众的思绪由画面之内延伸至画面之外,实现由能指层面的“实象”到所指层面的“虚意”的意义提升与扩充,进而在内心创造出一个新的“象外之象”。

纯粹的物象因此成为具有抒情表意功能的意象,在“虚”“实”之间寄寓艺术哲思和生命情怀,形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风格,赋予电影“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的抒情效果。谢铁骊电影常取用“水”“月亮”等物象寄托复杂情思。

在《早春二月》中,“雨水”与主人公低迷感伤的情绪同步出现,芙蓉镇常被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电影通过“雨水”,将萧涧秋的忧郁情感,以视觉物象的方式间接显露出来,情景交融。

萧涧秋得知自己与文嫂的流言蜚语,一场暴雨顷刻而至,谢铁骊用低机位拍摄树枝摇曳晃动,雨水冲刷着垂柳,“暴风雨”蕴积了萧涧秋内心的愤怒,同时也象征了芙蓉镇平静外表下的“暗潮涌动”,情语与景语相互交融。

“暴风雨”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芙蓉镇绝不是一个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被封建蒙昧思想笼罩的暴风雨中心场所。《月落玉长河》中的“月亮”是整部影片重要的抒情表意物象。

在这部电影中,月亮是人物内心悲痛、挣扎状态的表征,传递象外之意,更寄托了谢铁骊对封建观念束缚人性的悲悯哲思。影片中韩师傅病逝的当晚,一轮中秋圆出现在夜空中,中秋圆月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寓意团圆美满,在《月落玉长河》中却与死亡的不幸相互联系,反衬出人物的伤心与悲痛,月亮成为具有悲剧内涵的意象,奠定了影片沉郁基调。

“新月”物象分别出现在韩新月的两次生日,以及韩新月病逝后。“新月”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景观物象,更指涉女大学生韩新月。镰刀似的月牙,象征封建观念侵吞下进步思想的羸弱。电影在“圆月”与“新月”的意象变化中达到流动与凝重的平衡,使观众体味生命无常的悲感。

除了由自然景观构成的意象,谢铁骊电影中存在大量的人文景观,营造古朴典雅的意境氛围,成为言情的形象。如《知音》中的雕梁画柱、双耳香炉、假山瀑布,人心的宁静跃然于充满古韵的人文建筑景观中,构成静谧、古朴的生活意趣。

《清水湾,淡水湾》中被雨冲刷的石板路、苏州园林式月亮拱门、竹林中的茅屋民居、青石黑瓦庭院,这些具有江南风情的物象与顾婷婷的高尚品德相互映衬,暗示谢铁骊对自然、朴素生活方式的向往,江南成为远离都市纷争的精神家园。

谢铁骊以诗意抒情的电影语言诠释人物处境与情感,寓情于像,运用蒙太奇、构图、长镜头、色彩的隐喻功能,在镜头话语中凸显人物心境,构筑电影“隐而不发”的含蓄意蕴。 电影隐喻产生于蒙太奇镜头组接中,蒙太奇段落的联系与类比可以实现意义的延伸。

“‘淡雅’就是一种平淡、清淡而又匀称、适中、平正的美;是‘平淡自然,韵味深长的审美意境’。”司空图将“味外之味”与“冲淡自然”相联结,淡雅的意境最终指向含蓄,“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浓尽比枯,淡者屡深。”清淡自然,其味含蓄无穷。

对此,苏轼也曾以“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表明“淡泊”中蕴含的深远意蕴。淡雅并非枯槁和浅俗,而是简淡深致,淡而意蕴悠长,平淡自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深厚内涵。 谢铁骊电影含蓄淡雅的气韵是客观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集中体现。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