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4

从被出轨到自杀,审视《控制》中伊恩的一生,究竟藏着多少悲剧?

娱乐天地2023-05-08 17:54:380

作为一部经典的音乐人传记电影,《控制》的精湛之处是将欢乐分队主唱伊恩?柯蒂斯与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命运。电影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构架,许多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有预言式的图景,如同片头提示给观众的「我耗尽全力地生存,但过去与未来混淆不清,而现在失去控制」,癫痫让他与存在连接。

癫痫是一种直到十九世纪才为人类所能控制的疾病。在此之前,发作而无法控制肢体与声音的病人,时常被当做某种更高存在的媒介,比如神明或者恶魔,说话或者表意的工具。

作为改编自伊恩遗孀,黛波拉?柯蒂斯所撰写的伊恩传记《遥远的触摸》,电影除了交代伊恩的生活外,也会交代伊恩这个传奇男人背后的普通女人黛比的视角,两人是如何相遇的,而这个相遇从开始就具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因为黛比原本是伊恩?柯蒂斯朋友尼克的女朋友,两人后来却背着尼克牵起手,甚至偷偷约会。在这里伊恩成了诱惑者,如同许多喜爱开放式关系的青年,他用他有点忧郁的帅脸告诉黛比这不算背叛,而就算是也不是戴比的错之类的话,甚至说尼克知道他带她出来,无论有意无意让黛比参与了这项背叛行动。

黛比则接受了伊恩的说法,之后甚至迅速与伊恩进入婚姻,并应伊恩的提议有了孩子。于是这段不祥的关系一开始就充满谎言与背叛,也为后面伊恩的外遇做了铺陈,仿佛黛比自己也认为自己虽非主谋,但也是这段悲惨婚姻的共犯。这是他们的人生,也是电影展现的巧合。

此外,比如伊恩在片中第一次看见一名女孩在他工作的就业中心倒在地上癫痫,以及之后的死亡,还有伊恩的惊讶「就这样走了?」也呼应着黛比在传记里所写,伊恩对于因病早逝的恐惧:

比如说伊恩最终用晒衣绳自杀的晒衣绳图像,也在片中让伊恩在接受朋友催眠时进入伊恩的脑海里,仿佛一切早已命中注定,只是早前以各种巧合的形式等待被组合起来。

但这部电影的巧合不只内部作者们(导演,编剧,传记作者黛比)所意识到的,如同世界并非只有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所构成,还有更深层的联系将我们与别的事物,甚至更高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在《遥远的触摸》里有写到,但电影《控制》没拍出来的是,1979年十月,伊恩跑去看大卫林区于1977年出品的的《橡皮头》,如果你看过这部片,就会知道这部片里男主角所面临的困境跟伊恩?柯蒂斯面临的其实相去不远。

除去那怪异的外表,那是一个讲述年轻男人对家庭以及家庭产生恐惧的作品。

如同该作品里呈现的巨大精子或者畸形胎儿形象成为年轻男人恶梦中的一个象征,欢愉在家庭的责任面前成了一种恐惧。于是片中伊恩在跟妻子共枕时哭泣,甚至可能没办法进一步发展,戏外伊恩情人安妮可曾说他们两个是「柏拉图式爱情」(并且两人记录中也无孩子),如同剧中没有两人的「生活」(伊恩与黛比却有)可能也有所关连。

对黛比而言,「伊恩去看橡皮头」的重点在于他没找她,以及随后一声不吭地失踪,如同电影里伊恩与黛比结婚后总是不经意排挤黛比于自己交友圈之外,甚至被黛比意识到。但对于伊恩而言,恐怕去看《橡皮头》是他人生最可怕的体验之一。

因为大卫林区这部片是怎么来的?就是他刚开始一个新家庭所遭遇的烦恼所造成的,他的爸爸并不看好他的婚姻,觉得儿子这种怪胎怎么可能可以调节婚姻。他爸爸是对的,与柯蒂斯相同都在1970年代开始的第一段婚姻,却在制作《橡皮头》时就结束了,而不像大卫林区这部作品里的男主角到最后头掉下来变成橡皮擦的材料,然后被婚姻消耗掉。

伊恩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本片里,虽然不太明显以致于必须在台词上讲出来,他深陷对妻子爱的质疑以及对妻子的愧疚中,形成了一种罪咎。正当观众以为那年代17、18岁结婚没什么事时,电影却透过伊恩后来在外交的比利时情人安妮可的话语,让观众知道就算在那时这也是很少见的事情。

片中伊恩不断重复着这是一个错误,其实对黛比而言这又何尝不是呢?因此理所当然的片中总是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只能苦苦等待伊恩电话的黛比,却比伊恩早一步提出离婚。导致后来尝试挽留婚姻的人,倒成了本来很厌倦黛比的伊恩。

这种厌倦很好理解,尤其在文艺青年身上更好看见,因为他们对美的感受太强烈了。因此当生活入侵,而过往的美逐渐瓦解时,他们对于对方的容忍也就很容易崩盘。其实他们就算讨厌也不是讨厌对方,而是讨厌自己,比如片中伊恩比起讨厌黛比,更加讨厌自己,因为他无能为力控制这一切,也无能为力逃脱这一切。

黛比毫无疑问地观察到了这部分,毕竟片中透过伊恩的嘴,他说黛比跟自己相反,相当喜欢马克斯费尔德,而自己则讨厌透了。

回到伊恩与大卫林区,黛比有留在书中与片中的另一个关于大卫林区与伊恩连接的线索是德国导演韦纳荷索的电影《乐队》。这部电影与《橡皮头》都是1977年发行,也都被伊恩前后看过。因为黛比有意识到这部作品的内容与伊恩的连接,因此电影也呈现了出来本应前往美国的伊恩看了这部电影,也就是1980年,而猜猜这年谁也在英国?

大卫林区当时人就在英国拍《象人》,然后看了这部电影,就跟伊恩一样,这部片也是他最爱的荷索作品。之后从美国来的大卫林区因为《象人》事业蒸蒸日上成为一个传奇,而且很幸运地到现在还活着,他找到方式处理了那些社会所围绕着人的恶意。

而伊恩的人生则永远停在了23岁,如同片中音乐家的结局。

伊恩何以会走向自杀一途?

黛比提供了一些方向,除婚姻不美满还有黛比离开他外,伊恩在本片里也有对资本的控诉。美国资本的异化改变了事物的本质,本来靠演奏音乐就能快乐的他,感到自己逐渐跟不上演出的需求,而即便名气暴涨,片中呈现的伊恩居然穷到没钱跟女友住旅馆。他还没去美国,就被资本给消耗着,写歌演出,却除了疲惫什么都没有。

我们在片中也几乎没有看到伊恩花钱给自己治装或是买别的东西,甚至是饱餐一顿。他总是憔悴忧伤,一边说自己很饿,一边在朋友面前一点都没动眼前的食物,音乐让他卷进资本,资本却没给他快乐。

其实资本就像头悍马,你或者骑着它跑了很远,或者被他甩下来重伤,又或者当个旁观者,更安全地羡慕别人的英姿,但同时也可能在观看中被波及。

伊恩因名气暴涨认识了他认为更爱的比利时新女友安妮可,她有比妻子黛比更灵气且更文艺的双眼,而黛比的可爱,那种当初可以对他说「我才没兴趣跟你混」的未被驯服的傲气,早已被婚姻消耗殆尽。《控制》的导演与摄影,甚至黛比自己可能都意识到这点,所以让片中两女形象截然不同。

其实安妮可跟黛比这两个人真有这么不同吗?她们的差异难道不是在于她们所处的位置,而非她们是谁吗?如果一开始伊恩娶的是安妮可,最后推着婴儿车在荒芜街道上,面对孤独的难道就不会是她吗?

伊恩没时间思考这个,他忙着写歌还有被癫痫打扰。

很不幸的,癫痫这个疾病让伊恩?柯蒂斯能写出感动人心,使人感到自己的束缚被理解的歌曲的同时,作为需要现场演唱的音乐人,却又使这项疾病更加致命。在黑白画面中都相当眩目的灯光,以及各种声音刺激,还有身心的过劳,以及因压力而造成的酗酒,都让这疾病发作更加频繁,也就更增加本片的悲剧性。伊恩?柯蒂斯摆脱不去的疾病造就了他作品的伟大与独特,却也让他的寻梦之旅注定受阻。

从被出轨到自杀,审视《控制》中伊恩的一生,究竟藏着多少悲剧?

《控制》是一部美丽而哀伤的电影,某种程度它是一些文艺青年们的缩影,他们在寻梦过程中与现实相互碰撞,试图寻求平衡,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很幸运能达成平衡,从这拔河中获胜。因为现实总是措手不及的会推你一把:

比如伊恩突发的病,无论因为什么理由,有的人最后放弃了梦想,比如某个平行世界的伊恩可能放弃了音乐,在家乡干公职干一辈子,然后让老婆不会这么过劳,又要工作又要带小孩,又或者有些人幸运的能达成平衡,比如大卫林区。

我们很难真正知道伊恩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我们在观赏《控制》时,除了沉浸在其中氛围以及寓意外,其实该随时警惕自己。有黛比透过伊恩的嘴说话的可能性,这就像我们今天对于苏格拉底的印象大多来自其弟子柏拉图的转述。

黛比不只提供了改编用的文本,还身为《控制》的监制之一,但有件事在片中仍然明确,那就是对黛比而言,伊恩是个时常将自己向外推出自己生活圈外,有自己隐密生活的人。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时黛比对伊恩朋友的热络,总是超过伊恩朋友对黛比的热络。

换言之,即便是亲密枕边人,很多伊恩的事她也只能藉由他人得知。她想跟伊恩讲话时,伊恩不是很快就不想回话,保持沉默,不然就是打发她或者挂掉电话,她有好多话想跟伊恩说,最后积累成了这本书,这部电影。

黛比与伊恩作为摄影师的女儿,也就是在片中还是小宝宝,但伊恩却觉得她恨他的娜塔莉?柯蒂斯在《控制》拍摄时曾参观片场,之后甚至也观看了电影,她曾指出片中的母亲比她记忆中的还要邋遢许多,而且母亲从未穿过那么丑的衣服。此外,一些人物也跟她印象中有所出入,比如罗伯?格雷顿这位毛遂自荐为欢乐分队经理的精炼男人没有片中呈现的这么刻薄。

她还语带轻松却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

「我妈跟我都同意东尼的名言:『如果要在真相与传奇之间做个选择,那肯定每次都要选传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