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9

从「跳脱轮回」的角度来看《度日》,是否存在打破循环的可能性?

娱乐天地2023-05-08 14:58:310

林佑恩导演得奖的《度日》,看过后实在让人念念不忘。

片中折射出的问题杂多,而且相互交叉、因果扣连:未成年结婚生子、不良嗜好、债务危机、声色娱乐、理财不当、大量工作、劳动消磨、阶级复制、治安问题、家庭教育失败……

看完之后,心情紊杂,但也想找个头绪爬梳一下:

你儿子如果十八岁,两只手全是刺青,你会怎样?揍死他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样对小孩子比较好。不然,到时候跟我一样…

当了父亲,便知道身份与责任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也有「不同于自己」的期望。总希望孩子不要走跟自己一样辛苦的路。但是,过去的自己,放浪形骸所刻划出来的痕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抹灭得掉吗?便纵是当下想要改头换面,在这度日轮回的锁链下,又如何可能跳脱?

所以我想从「跳脱轮回」的角度来看《度日》,来谈谈是否存在打破无限循环的可能性?

爸爸两只手刺青,孩子一定就会受到影响。但是爸爸却不愿意自己的小孩跟他一样刺青,这里的矛盾产生「自我取消」。当期望他人做到,自己却无法达成时,自我矛盾会深化,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裂痕越是深隔,则越是令人感到荒谬。

所以自古以来,家庭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事。

所以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往往宣告失败。可是还有点良知、求好心切的父母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丢给学校老师。只是,当未成熟的孩子一学到道德正确的知识,便会首先向外看看别人怎么做。望出去,第一眼就是老师、同学,再者就是回家「检查」父母,若不符合期待,则会越趋疏离,家庭问题日益严重。

若是见到家里父母亲的狼狈样,自觉的孩子通常不会想走他们的路。眼中的父母不再伟大,所以要自寻出路。

但是要走去哪?

这个阶段的孩子,一定会彷徨、挣扎。就像踩在从小认为是安稳的冰床上,突然之间冰碎而掉入急流之中,总会拼命地想要抓紧身旁任何可以支持的东西。显而易见的,就是朋友。

朋友圈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却是占了绝大部分。

要自觉地建立交友圈很不容易,通常会牵动人际关系中的归属感,勉强自己融入各个小群体。这些若是「建设性干涉」的群体那还好,坏就坏在聚在一起的都是一丘之貉,造成「破坏性干涉」。一旦掉入这下陷的流沙,有强意志力能「自觉」脱身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光是只有自觉还不够,更周延地说,大部分情况是「不够自觉」。也就是没有办法达到「下定决心改变」的程度。

虽然自己有想要改变,但周围旧环境的朋友会把自己拖回原本的道路,继续被逼着去过以前的生活。要改变朋友圈很困难,但也不是毫无办法。

如果「够自觉」,那换环境的心理门槛也会随之降低。

以上的情况适用于出社会之后,在学校里要「换环境」的门槛,就不是一般的高。除非转学或是转科,否则很难有朋友圈上的变动。

不过当环境改变时,人因此带来的改变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背后,同学们推着自己前进,而不是把自己拖下去。所以有时候狠下心帮自己换个环境,重新Reset,也是给自己一个重生的契机,脱离「度日」的轮回吧

给学生「鱼」,不如给他「钓竿」。

这句名言久嚼不烂,原因正是最重要的终身学习。当他没有学习到「如何学习」时,在社会上的便会因失去弹性而僵化。心灵成长的停滞,比身体营养不良还要可怕。

从前,自我充实与学习可能要依赖自己的资金预算,也正如现在坊间的一些才艺教室一样,有预算门坎。而现在,网络方便了,理应让自我学习的入门条件降低,覆盖率提升才是,但现实上却造成个人能力的M型化。

中上程度的人会利用网络学习前进,参加网络书会、参加成长性社团等等;中下之人,则会受唾手可得的快餐娱乐牵动而虚度时间,让自己的成长停滞甚至退后。这就形成M型化: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人类为了要抵抗地心引力而飞向天空。映照在人生当中,就是一个不断抵抗下坠堕落性的过程,寻求向上超越。

但是这又如何可能?

一直跟学生说要自律,就跟小孩说要记得带作业一样,要不断提醒,深化。教育者要自己「树立模范」以身教,退一步说,至少要「提供模范」。藉由正向模范提点学生的上进心。而不是跟着网络的算法,陷入不良模范的循环,而跳不出。

但是不能全怪孩子没有发挥向上性。因为当工作的劳动负担太大,造成下班后的疲劳释放,因此选择轻松的休闲,这未可厚非。因为我本身也待过工厂,能够了解在一天的劳累后只想耍废、躺平的心情。我深自反省过这种生活,不适合我,所以我向这种荒谬反抗,另谋出路。

所以更往前溯源,要如何挑选一个自己可以有自我提升空间与时间的工作,变成优先考察。以我为例,不想让自己成为只为钱工作的人,我爱看书、思考、分享心得。所以我得选择一个有时间和空间让我做这些事的工作,所以我没有当工程师。至少,这是一个我不后悔的选择。

有观众曾说:

他们现在的状态会让他们未来将有可能步入「度日」的轮回,但是他们好像这个年纪还没办法意识到这个严重性。

换个角度想:我们高中真的有成熟到可以思考到这个点吗?

确实,我们都会设想他们能听懂什么,并把自己的经验带入,揣摩过往的自己是否能听懂这些道理。但这并没有什么帮助。

首先,我们的理解力很难再退回那个时空去想像自己有无办法理解,就像我们长高了之后,回到小学里无法理解自己怎么可以坐在那副矮小的桌椅里一样。第二,我们高中时有老师会跟我们说这些话吗?可能多少有。但是主要还是要靠自己想,所以老师只是要做一个思绪起点的开发,引导问题意识,带着他们思考。我相信,他们一定印象深刻,很受启发。比起完全没有作为来得不知好上多少倍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