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5

《偶然与想象》:藉由片段堆叠,揭开欲望下的真实自我

娱乐天地2023-05-08 11:18:470

「言语是一层表皮:我用自己的语言去蹭对方,就好像我用辞令取代了手指,或着说我在辞令上安了手指。我的语言因强烈的欲望而颤栗」─罗兰巴特

偶然既是一种脱轨,也是一种拓宽,得以打破既有的想象,却又不会吞噬现实。导演滨口竜介,以缘分创造出契机,温柔地推动角色直视自己埋得最深的课题,进而使人明白:无论是年少时的懊悔、情感的愧疚,抑或是自我价值的塌陷,都该有二次机会,好让人赎回往昔的黯然片段,以便弥补,或说漆上焕然一新的生命构图。

本作《偶然与想象》格局轻薄,摊开来看,每则故事不过四十分钟,没有浩荡的英雄气息,更没有亮丽的特效纹理,却恰如工艺纯熟的日系糕点──含蓄内敛。藏有师傅亲手镂刻的精巧皱折,适当点缀、烘托雅致的氛围,并紧实捏入,创作者一生悬命的文艺信仰。

所以,纵使调性温婉、淡雅,寓意依然直抵人心。灵巧构组的相逢,再搭配近无杂质的对白,淬炼、铸造一面巨大的镜子,照映出观赏之人的轮廓,促使我们自然代入,恣意徜徉于广阔的想象与投射。它谈空洞,本身却非常饱满,荡漾而过的语句,往往就如当头棒喝,精准勾勒我们可能都有的缺憾、感慨;甚至给出,我们恰巧匮乏的救赎,好比寻觅终生的宽恕,也好比过于稀缺的诚实。

不过,脑海里烙印最深的,仍是电影要角,那一份托起自信的真挚肯定。直到此刻,纵然观影早已结束数天,之于我,这股回弹于庭院,可以说呆板、接近棒读的坚信之音,仍然浑厚不散,温柔地包覆,踪影迷离但又纠缠不休的自卑,就如一种祝福、庇护,持续赋予我们一份被讨厌的勇气。

若说山田洋次的《电影之神》,企图召唤寄宿于电影的神灵,滨口竜介则加倍贪心。一并请来镶嵌于言语内的神祇──日本社会常说的言灵,共同协力助演。至此,喋喋不休的话语,并非不懂节制,而是明白,每一句话,串起的可不只是字词逻辑,承载的意涵除了理性面的沟通用途,还能掏出肺腑之情,开辟通往灵性的路径。

总体来说,电影藉由3个片段的堆叠,反复取得例证,并以此构筑一座灯塔,引领迷失的芸芸众生,重新忆起,本就存在却被忽视的日常魔法。意即许多时候,不管是抱歉、谢谢或鼓励,无论出于谁口,话语本身自带魔力,得以为人灌入生机。

承前所述,日常与非日常的交会,编织出碰撞、火花,点燃不同以往的起步。

首先,第一章节魔法(也比不上的虚幻),从外拍情境开始描述,试以表明,映入眼前的俏丽短发女子,往往是众人视线的焦点,自带聚光灯一般,宛如一颗耀眼太阳。至于其他人,则像绕着打转的卫星群,受她牵引、摆弄来推移轨迹。

然而,在这座宇宙,一颗名为阿和的卫星不只深受影响,还反过来撩拨芽衣子的情感起伏;只可惜,恒星与卫星,两者质量终究不同,即使相望,也无法长相厮守,关系自然慢慢失衡、塌毁。阿和满足不了芽衣子,甚者,若要维护关系,芽衣子还得熄灭自己的欲望,以免灼伤这颗纯朴、善良且忠诚的小卫星。

唇枪舌战的你来我往,流泻着爱欲,不断挑逗、越界,本已分岔的恋情,扑朔迷离,似乎要旧情复燃;只可惜,芽衣子想霸占,却不想被霸占,她诚实以对的欲望,更没有办法说谎,就算坦率,得赔上破镜重圆,依然选择忠守。煎熬的是,比爱情还要抽象的恋慕,仍难以大方承认,别说观众,芽衣子照样搞不懂自己。日日夜夜,她都被自己的「捉摸不定」或者说「与众不同」所挤出的罪恶感,往复折磨。

所幸,命运之神降下恩宠,一方面让芽衣子缴清愧疚的债款,一方面使她重新思索关系的可能,以及存在的样貌。镜头一缩一放,芽衣子依旧拥抱自我的任性,但同时明白且学会爱人的方式,不仅捉弄、占有与伤害,还有让渡。

低沉的「我先走了」是道别、成全,更是压抑、迂回的「我爱你」,恰如罗兰巴特所说,我爱你是悲剧式的人生肯定,我们以爱呼唤,盼图他人响应,再以此确认自己的存在,扣合也好,落空也罢,正为「痛苦又欢愉」的复生历程。尾段,芽衣子从本来的「被关注者」转为「关注者」──喀嚓一声,手机拍下的蓝天与枝叶,对应心底的舒畅与摇曳,储存在云端的照片,见证、凝结,然后牢固,芽衣子蜕变的这一刻。

芽衣子被爱抛弃,可又从废墟中找到了真我,到头来,她并不需要深情款款的眼眸,而是容纳独特的心胸眼界。不过,找到栖居之处以前,她仍得先突破、甩掉禁锢其身的外在条规与框架,认清依恋,认清真我与旧爱(世界)的不容;借此,才好发现另一颗炙热的太阳,另一段足够宽广的开放关系,好从他人即地狱的密室,逃逸脱身。

虽然电影切割成三个章节,角色也毫无关联,但仔细品尝,依旧会发现,三者之间的暗中呼应、辉映。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我们以言语亲密抚触彼此」,绝妙契合第二章敞开的大门的主旋律,就如第一章埋下的彩蛋,后续以更赤L的方式,上演、实现语言的交媾。有趣的是,开门见山的露骨,并非为了博取关注才涂抹,而是在暖机,口语式的宽衣解带(朗诵),实为卸甲的前置动作。

换言之,第二章,接棒他人即地狱这个主题,并由过来人濑川教授,亲自唤醒臣服于社会常规的奈緒,促使幽魂化的女性意识,再度附体,并缓缓抬头。当然,长年累月的自我贬低,面对出乎意料的赞赏,必是不可置信,深受规训的心灵,早就内置一台广播器,不断地训斥奈緒──欲望高涨,太过怪异、放荡,跟传统的大和抚子形象,差之甚远,没有资格享有幸福,也没有权利追求满足。

一再缠斗之下,教授的开放、自我揭露与率真,终究打破武装,推动奈緒看到真我的弥足珍贵之处,练习欣赏自己的声音,尝试多为自己说话,然后记得要为自己骄傲。

如此看来,电影竟有女性主义的影子,纵使未有强力反击,却也撬开枷锁,让芽衣子与奈緒喘一口气,好能短暂逃离内在心底,灼人的期待与想象。为此,延伸来谈敞开的大门这个篇名,实际藏有丰富的解读途径,一为公正、无私与清白;二为流动的情欲、触碰与填满;三为解放内在的巨兽,挺身抗拒社会、体制的圈养。

也因此,电影蓄意搭配正视镜头,好强化教授的论述,即使声调平淡,却十分倔僻;甚者,就是因为棒读感,乃能反证,它并非虚伪、浮夸的幻梦式奇迹,而是具有充足可能性、说服力的日常实践。实然,炉火纯青的棒读感,同样考验演员的底蕴。

继续谈谈交媾,电影为何选择暧昧之事来暗喻?不能直白描述,肯定自我的重要就好吗?明明让人如此难为情?如前所述,它追求的是瓦解、重组,而非微小的偏离,至此,直捣黄龙,攻入日本体制的道德禁忌,无疑是必要的施力点。再者,交媾本为中立,相关的评价,不过是部分人擅自黏上的标签;假若从自然的角度切口,交媾满盈美好与生命力。

讲回交媾这个符号,正为电影的原点、轴心,不仅是放纵的发生关系,更还泛指偶然的交会,可能是跟自己,也可能是跟他人。它浪漫,但又无比务实,企图运用故事,扳倒压迫人心的各种不合理,好孕产、孵化贯穿全片的新女性意识。

也因此,无论是芽衣子,还是奈緒的转变,恰恰响应拉冈的论述。意即主体意识因应凝视的流动,逐渐挣脱僵化的镜映关系,就算难以阻断他者的凝视,抑或是破除互为主体性的法则,但存在的价值与面容,依然能自主改写、排列,而非仅凭外在欲求,就被决断一切。为此,与其说电影打破想象,不如说它敲碎摄像机之下,过分贫瘠且贪婪的男性凝视,促使倾斜的世界稍稍摆正,这也才是电影真正激奋人心的魔法。

心理学家伊丽格瑞认为,女人的欲望流窜于指尖、皮肤、语言与心灵,多元且广袤,不同于男性,不单是一时半刻的宣泄,还有抚触、填满以及细腻的拥抱。套回电影的第三章再一次,其讲述的正是,超脱单一快感的情感盈缺,能够透过虚拟的角色扮演,或有来有往的话语承接,获寻补完,好使分裂的自我,再度黏合。

诚然,上述的不再失语、找回定见的修复隐喻,同样曾于前两章出现,虽不如第三章这般明显,例如朗诵小说,直观看来是诱惑,里层意涵则是发声练习,意味运用表述的动作,召唤消逝的自我;又好比按摩的笑话,暗讽男性凝视的无理与暴虐,按照拉冈的概念,即是对于雄伟他者异化自我的反动。藉由片段堆叠,揭开欲望下的真实自我。

另外,电影大多时候的对话形式,也符合伊丽格瑞提出的著名概念──女人话是一种保持多元、膨胀、流转、非线性逻辑,且具接纳性的互动模式。至此,部分人抱怨的絮叨,无助于推进剧情的缺陷,反而是电影极为真挚的阴性实践、赋权,它做到大多电影都无法做到的积极尝试,却又不显匠气、夸耀或伪善。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只能跟你说,我记起她的名字──望美

最终,原被家庭主妇消磨到没有个性的人,将掉落于过往青春的自我,再次拾起,就算轮廓暧昧、模糊,却足以助人揉捏出方向,不再屈服于太过拥挤的想象、烙印。正如哲学家霍耐特强调的:物化,来自于遗忘了承认。毕竟,不光体制丢失了女人的样貌、特质,就连女人自己,都因驯化,挖空了自我的理解。

故此,要抵抗物化,或说走出前述众人提到的分裂、失语之困境,得先抛弃旧有的条规,尝试往内辨识,尊重本质,并允许其现身。尔后,方有机会,如同电影一样,撞见偶然,撬开想象,松绑无以名状的束缚与桎梏。

至于第二章末段的跌宕(信件误发),回过头来看,兴许就是试金石吧!固然「成长」具有启发性,但不代表生活自此风平浪静,少了波澜,就没有足够的锐利、动能;说来讽刺,人的改变,确实时常需要一点摩擦力,才好挪步。

从古至今,人都无法完全摆脱他者的凝视,但这又何妨,《偶然与想象》让人明白,我们至少能尝试,为彼此创造更多的选项。若人类的想象足够丰沃,在这当中,自然会有一面镜子,或说一种凝视,适合我们细细雕琢、临摹自我的模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